有機,報給你知
(一)有機農業的定義
怎樣才算是有機農業?目前各國對於有機農業並沒有共通的定義,甚至也沒有共同的名稱。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2003年9月15日訂立的有機農產品作業管理要點,
有機農業的定義有以下四項:
(1)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
(2)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
(3)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
(4)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
一般有機農業定義: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合成農藥、殺草劑、生產調劑及飼料填加物之農業耕作體系。
(二)台灣有機農業的現況
根據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的統計資料,2006年台灣的有機裁培農戶為898戶,種植面積1708.65公頃。
2006年台灣的耕地面積為829527公頃,僅佔不到0.2%。本市耕地面積47,554公頃,截至103年底種植面積511公頃,有機栽培農戶為255戶。
目前台灣從事有機農業生產者可大略分成兩類。
一種是原本的耕作者轉作,另一種則是原本並非農民,因為認同有機農業的理念而投入。
前者的優勢在技術純熟,後者的優勢在容易接受新觀念。
(1) 有機驗證作業流程
農民向行政院農委會審核通過的特定評鑑機構申請驗證
↓
書面審查
↓
檢驗農場土壤與水質合格
↓
一年後取得轉型期間的有機標章
↓
長期作物(果樹類)3年轉型期 or 短期作物(蔬果類)2年轉型期
↓
取得有機驗證標章
(三)有機農業的優點?
(1) 4R(Reduce、Reuse、Recycle、Regeneration),自然資源回收利用 與生態環境的可再利用性。
有機農業施用的是堆肥而非化肥,而堆肥可由農畜廢棄物製成,不但可以減少廢棄物的量,還可以將其再回收利用。
有些農友喜歡施用未 經處理過的農畜廢棄物當肥料(如生雞屎),但未經堆肥化有以下的缺點:
‧農畜廢棄物直接施入土壤,在分解過程中會與植物競爭氮和氧氣。
‧雜草種子、病菌、害蟲問題。農畜廢棄物容易附著以上之物,直接施用會有不良影響。堆肥化的過程中會產生高溫,可以殺死以上的禍根。
‧改善農畜廢棄物本身的性質。
(a) 植物性的農畜廢棄物往往纖維粗硬,不易吸收。堆肥化後,會變得鬆軟。
(b) 未處理的農畜廢棄物往往帶有臭味(生雞屎是最好的例子)、容易滋生蚊蠅。堆肥化後,臭味會大幅降低。
(c) 減少體積,堆肥化後的體積比原來的要小(可以縮到五分之一)。
(2) 良好的耕作制度
有機農業耕作時,大多會採取輪作、間作、休耕的方式。
‧輪作:輪作指的是不同種類的作物先後接替種植。
(a) 避免土壤養分片面的快速消秏。不同的作物,對於養分的需求也不同,輪作可以均衡的利用土壤的養分。
(b) 改善土壤。綠肥作物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來源;大豆類的固氮作物可以補充土壤中的氮素;深根的作物可以疏鬆土壤,改善土壤結構。
(c) 防治病蟲草害。不同的病蟲害有不同的宿主,將宿主與非宿主輪作,可以減輕病蟲害的影響。而不同雜草的生長條件也不同,例如水旱輪作可使得旱生雜草不易發芽。
‧ 間作:在主要作物旁種植其他作物,減少病蟲害攻擊主要作物,分攤風險。有些作物本身會散發出蟲所不喜歡的味道,可以保護週遭的作物,稱為避忌作物。
如檸檬香茅、迷迭香、艾草。
‧ 休耕:休耕也算是有機農業的一部分。利用一段時間的休耕,搭配種植綠肥,來恢復地力。
(3)生態平衡與物種多樣性
一看到害蟲、雜草就噴藥,草枯了、蟲死了,問題好像全都解決了? 但是,農藥是不分對象的通殺,於是,各類天敵也一併被消滅。
然而,這些害蟲、雜草卻會逐漸產生抗藥性。沒過多久,就必須使用更毒的農藥,形成惡性循環。
然 而這時已沒有天敵可以協助抑止,情況只有越來越糟。值得玩味的是,只有這些人類視為禍害的會 產生抗性,其他的卻不會。確保多樣性是達成生態平衡的條件。
透過彼此的互相制衡,自然界少有發生某物種獨大的情形。當蟲害發生,初時作物會受到啃食;然而 之後,天敵的族群就會開始增加,不致讓損害無可收拾。
只要維持好環境,自然會達成平衡。人為的想去消滅某個物種,往往會招致意想不到的反撲。中國在1958年曾經發起消滅麻雀的活動,麻雀所剩無幾。
然而,意外不到的惡果出現了:發生了嚴重的蟲害,因為再沒有麻雀去吃那些蟲子。
(四)台灣有機農業的困境?
(1) 供需失衡
隨著健康概念的普及與生機飲食的風潮,對有機農產品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但從之前的種植面積可看出,台灣的有機農產品種植 比例相當低,生產量自然也不會高。
要增進產量,除了政府政策的推動,亦依賴民眾飲食習慣的改變。目前台灣每年都有大量的休耕農地,如果政府採用政策鼓勵有 機生產,不但可以擴大有機生產的面積,
也可以減少農地閒置的浪費,還有利於有機產業的建立。如果套用經濟學的理論的話,台灣的有機農業目前尚未達到經濟規 模。
如果一整塊地理區域,例如一個村,甚或一個鄉鎮都實行有機耕作的話,除了產量可以有效增加,也可以免發生有機耕作的農地,被鄰近農地施用的農藥、化肥 污染的問題。
(2) 產銷模式的建立
台灣的有機農業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產銷模式,且台灣農產品的流通一向不透明,如果銷售還是一樣經過小盤、中盤、大盤的層層剝削,農民還是一樣難以獲利,
又怎麼有辦法支援農民繼續下去呢?所以近幾年台灣各地紛紛成立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民市集,如 248農學市集、合樸農學市集、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微風市集等,
這些市集都是提供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平台,消費者在攤位購買的不只是農民所生產的產品,也可以直接瞭解其生產的過程及每一項手工產品及蔬果栽種的故事。
(3) 農藥(含化肥)殘留危機
有機農產品出現農藥殘留的反應,也可能是因為以下的原因:
‧假有機。不符合有機規範卻冠上有機之名。
‧土壤因素。如果土壤有硫磺成份(如陽明山一帶),農作驗出的含硫量就會偏高,但並不是因為使用化肥。
‧植物本身的因素。如十字花科的蔬菜本身就含有二硫化胺基甲酸鹽(有機硫磺,病蟲害防治藥劑),曾經有有機蔬菜被檢驗出含有二硫化胺基甲酸鹽而上新聞,
但後來證實全未有二硫代胺基甲酸鹽類殺菌劑之殘留當初的檢驗並不夠仔細。
‧遭受附近的農地污染。
(4) 消費者信心建立
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不但認識不足。消費者的信心,往往會被假有機、農藥殘留的新聞影響。可謂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需要有人教育消費者如何選購有機農產品、
如何認明標章,讓消費者對有機農業有足夠的理解。而當驗證不符合時,也必須建立明確的罰則。避免有機標章的濫用。
市售有機農糧產品檢舉專線: (07)7995678轉6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