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區
漯底社區
一、社區簡介
彌陀區漯底社區位於漯底里。彌陀區於清康熙24年(1685年)《台灣府志》地名為「彌羅港」、「微羅港」或「眉螺港」,可能出自馬卡道語的viro一詞,意為「竹子」,港則內海潟湖。本社區在學者的研究中,在漯底山麓發現了蔦菘文化遺址(漯底遺址,發現之文物存放於彌陀國中),證明平埔族人曾經在漯底居住過。一百多年前社區引進斗笠編製技術,成為60年代當時社區居民農閒時的重要家庭副業。目前為典型蔬菜專業區及養殖區,其中虱目魚養殖面積高達三公頃左右,年產量約六萬斤,是高雄市主要虱目魚產地。
社區發展願景為「神秘的漯底山、飛躍的蔬笠翁」,漯底山早期為軍事要地,民國九十五年軍隊撤出交由當時彌陀鄉公所管理,並成立 「漯底山自然公園」,未來將以此為社區發展重點主題,強化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進而提昇在地的文化資產及產業文化。
二、社區願景
漯底山早期為軍事要地,居民不可隨意進入,雖然近在咫尺卻像是遙不可及,總給人一種神祕的感覺,民國九十五年軍隊撤出交由當時彌陀鄉公所管理,並成立 「漯底山自然公園」,開放進入,漸漸去那件神祕的面紗,並在公所的努力下,成就現在的漯底山自然公園,居住在山下的蔬笠翁笑了,雀躍不己,農閒時可以大搖大擺的往山上走,登高望遠,心曠神怡,故以此為主題。並藉此強化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進而提昇在地的文化資產及產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