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enu

秋行軍蟲

秋行軍蟲

簡介

秋行軍蟲原產於美洲,2016年入侵非洲後快速擴散且對非洲之玉米造成嚴重危害,2018年進入印度並迅速蔓延至亞洲其他國家,台灣108年6月8日於苗栗發現第1起案例,目前全台含外島地區均有危害紀錄。

秋行軍蟲一生平均可產約1,500-2,000粒卵,生活週期短、繁殖力強,且飛行能力極佳,因此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其列為全球預警的重要農業害蟲。

秋行軍蟲幼蟲特徵:

  1. 幼蟲背部有4個明顯凸出黑點,黑點上著生刺毛。
  2. 一齡蟲頭殼黑色,4-6齡頭部深褐色,成熟幼蟲頭殼有明顯倒Y狀紋路。
  3. 第一胸節無黑斑。
在棉花作物上的秋行軍蟲幼蟲(Russ Ottens_CC BY-NC)

圖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提供

防疫現況:

一、農委會於108年6月18日宣布進入「第二階段」緊急防治,一旦確診為秋行軍蟲,立即啟動強制噴藥作業,且進行移動管制。

二、依據秋行軍蟲災害防救第9 次會議決議事項,秋行軍蟲防疫策略自 110 年 3 月 1 日起調整進入第三階段過渡期,對於發生田區,政府仍提4次藥劑補助,但不再補助施藥工資,並自110年7月1日起正式進入第三階段,由農民自主管理,發生田區無須再逐案通報,政府亦補再補助藥劑及工資

秋行軍蟲整合性管理,預防、監測、治療
秋行軍蟲為我國新入侵重要害蟲,文獻紀載其寄主植物多達353種
秋行軍蟲國內已不可能將其完全撲滅,落實整合管理才能有效防治
110年3月1日進入第三階段過渡期,政府提供2次藥劑補助
預防、監測、治療,目前性費洛蒙於國內僅供田間族群監測
玉米、高粱等禾本科為高風險寄主作物
玉米、高粱個生長期防治基準表
藥劑防治注意事項
玉米之藥劑輪替使用範圍

防治資料

秋行軍蟲整合性管理策略宣導影音檔區2022年1月24日更新

更新日期:112-2-20
展開
Top高通通公仔